宝宝关节脱位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知识 [复制链接]

1#
灵光日复方樟柳碱济世20年纪实 http://www.lwgongnuan.com/hbyx/160123001.html

年01月11日下午16:30,医院骨科课程第15期在医院开播。授课教师为医院副主任医师边臻。

本期授课教师简介

边臻

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骨科博士学位;

-年经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骨科学院、医院骨科学院的联合培养,获得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骨科)FRCS(Edin)、香港骨科学院院士FHKCOA资格;

年作为临床fellow医院工作半年,进修脊柱侧弯及小儿骨科。

本期课程主题:

脑瘫的诊疗及步态分析

脑瘫是小儿骨科的一大类疾病,包括步态异常,脑瘫髋脱位,脑瘫脊柱侧弯,脑瘫足畸形等。脑瘫的治疗理念日趋成熟,通过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多部位单次手术(single-eventmultilevelsurgery),肉*素(Botox)注射,脑瘫髋脱位的预防,步态分析实验室的应用等,可以使脑瘫患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次课程边臻老师讲述了脑瘫的上述基本概念和诊疗原则,并简述步态分析的方法及应用。希望能够对年轻医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脑瘫的基本概念和诊疗原则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发育性神经系统残疾,表现为永久性运动和姿势异常,引起活动受限,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癫痫、以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边老师介绍了脑瘫的基础知识:

大脑的发育

原始反射

病因及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

分型

诊断及查体

预后

骨科问题

脑瘫脊柱侧弯的诊疗要点

脊柱侧弯是脑瘫患儿常见继发性骨骼变形,不仅加重患儿的运动功能,而且可引起背痛、心肺功能受限及其他并发症,进一步加重不良预后。

相关的骨科问题:

大部分患者无法行走

?仅仅10-20%患儿能行走

?到7岁开始步行

?髋脱位和侧弯的发生率更高

?需要全面护理

?目标/p>

?交流能力

?日常生活及卫生

?日常移动

?行走(20%)

脑瘫患儿脊柱侧弯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矫正。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坐姿矫正、脊柱支具、药物降低痉挛等。

外科手术是重度脊柱侧弯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是减轻侧弯角度,恢复头颈、脊柱、肩带和骨盆带的平衡与对线,改善坐站姿势及运动能力,减少心肺并发症。

脑瘫髋脱位的诊疗要点

重点讲解了脑瘫髋关节脱位的阶梯治疗:包括监测、预防、治疗和姑息治疗方法的知识。

痉挛性双瘫

一般方法和原则

步态分析:正常步态、观察和步态分析实验室的应用

双瘫步态分析

脑瘫膝关节受累的处理

治疗方法包括:

?缓解痉挛

?口服药物

?肌肉注射

?蛛网膜下腔注射

?后根切断

?物理治疗

?支具及石膏

?骨科手术

步态分析双瘫步态分析脑瘫膝关节受累的诊疗要点

脑瘫膝关节受累的处理:

1,腘绳肌腱延长术

2、腘绳肌腱移位术

3,股直肌移位

4、双腱移位术

5,股骨远端截骨和髌腱止点远端移位联合手术

偏瘫

患儿特点:

?所有能行走,50%大于18个月

?50%智商正常

?1/3癫痫发作

?手腕抓/松开问题

?足内翻畸形,外翻

?几乎所有人都需要腓肠肌或跟腱延长

?髋关节脱位

脑瘫足畸形的管理

足畸形主要包括:

马蹄足

马蹄内翻足

足外翻

踝外翻

拇外翻

本期精彩直播回看请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2#
本能药解银花连翘牛蒡子 http://www.lnpowerdekor.com/fszby/7520.html
一、头部控制训练

此训练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做好准备。训练时,尽量由患儿主动完成抬头动作,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诱导抬头。抬头训练应在俯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交替进行。

(一)俯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用前臂支撑身体。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部前方,用颜色鲜艳、可发光或发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同时对患儿说:“抬头、抬头”。

若患儿不主动抬头,训练人员可用手指叩击患儿颈后,诱导其抬头。

患儿俯卧在楔形垫或枕头上,把较高的一侧垫在胸下。

患儿双腿伸直,双手前伸。

将玩具放在患儿头部前方或上方,鼓励患儿抬头看玩具,并伸手抓玩具。

(二)仰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当患儿的头稍有后仰时停止。

(三)坐位头部控制训练

患儿双腿分开,坐在训练人员的大腿上。

二、翻身训练

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患儿翻身,可扩大患儿的活动范围,为爬做好准备。

(一)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二)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三)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

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三、坐位训练

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玩具和进行其他活动。

(一)矫正异常坐姿训练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

训练人员坐在患儿对面,用双腿轻压患儿双膝,使其以下肢伸展。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关节,使患儿抬头,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采取异常坐姿。

训练人员注意避免牵拉力量过大,引起患儿肩关节半脱位。

(二)椅坐位训练

患儿坐在高背的靠椅上,双腿用布垫分开,双脚踩在踏板上。

在患儿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儿双手在桌上自由活动。

此训练适用于重度手足徐动的患儿或年龄在1岁以内的小儿。

(三)骑坐位训练

本训练适用于下肢肌肉痉挛内收的患儿。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骑坐在长条凳子或训练滚筒上。

两脚踩在地面上,放平。

伸出双手,轻扶凳面,保持坐位。

(四)坐位平衡训练

患儿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双腿稍分开,脚平踩在地面上坐稳。

令患儿上举物体,身体旋转。

四、爬行训练

通过训练患儿爬行可提高患儿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

(一)辅助膝部爬行训练

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双上肢伸直。

训练人员用双手握住患儿膝后部,帮助其练习爬行。

(二)辅助髋部爬行训练

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

训练人员抬起患儿髋部,帮助患儿练习爬行。

(三)辅助踝部爬行训练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握住患儿脚踝。

训练人员诱导患儿向前移动,令患儿先伸出一只手,然后紧接着前移对侧下肢。左右肢体交替进行训练。

(四)自主爬行训练

用玩具吸引患儿自主爬行。

五、站立训练

此训练可延长患儿站立时间,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时髋关节发育,为行走做好准备。

(一)用器具辅助站立训练

用带子将患儿腰部适当固定。

用垫子分开患儿双腿,与肩同宽,双脚平放,保持站立位。

在患儿胸前放一桌子,可让患儿在桌上玩玩具,提高双下肢的负重能力。

(二)站立稳定训练

患儿站立,双手扶在桌子上,双脚平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扶住患儿骨盆两侧,使其保持站立稳定。

(三)平行杠内站内训练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保持站立。

(四)由坐位站起训练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前方,双手扶住患儿膝关节。

让患儿反复由坐位站起来,练习坐位至站立的姿势转换。

六、步行训练

步行对患儿建立自信心及参加各种活动十分重要。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在行走中控制躯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训练时应及时矫正患儿出现的异常步态并注意安全。

(一)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双手扶住患儿一侧膝关节和踝关节。

训练人员让患儿另一条腿屈膝,抬起,然后足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身体紧靠患儿。

训练人员用腿推动患儿双腿,使其前行。

(二)用步行器辅助训练

足下垂的患儿应在配戴小腿矫形器后,练习行走。

患儿双手扶在步行器上,练习独立行走。

训练人员应在患儿身边保护,以免发生危险。

(三)引导步行训练

训练人员站在患儿一侧,拉着患儿手臂,诱导患儿练习步行。

七、上下台阶训练

此训练可提高患儿行走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对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一)跨步训练

在平衡杠内,练习跨过高低不同的木块步行,提高行走能力。

(二)辅助上下台阶训练

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后方用双手分别扶住患儿髋部和肩,帮助患儿练习,训练中可逐渐减少帮助,直至患儿能独立上台阶。

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前方扶住患儿的髋部和膝,帮助练习。

(三)用拉环引导上下台阶训练

训练人员在患儿前方,用拉环引导患儿上下台阶。

(四)独立上下台阶训练

躯干控制较好及上、下肢活动较自如的患儿,可单手扶阶梯扶手上下台阶。

患儿独立上下台阶时,也应进行保护,患儿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后方,患儿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前方。

八、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

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是运动稳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滚筒等器具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促使患儿及时调整姿态,提高反应能力和控制头、颈、躯干和平衡和协调运动的能力。

(一)在治疗球上训练

患儿坐在治疗球上。

训练人员双手扶住患儿身体,轻轻向左、右、前、后滚动治疗球,晃动球体的幅度应以患儿能保持坐稳为准,防止患儿摔倒。

(二)在平衡板上训练

患儿双脚分开站在平衡板上。

训练人员扶住患儿两侧髋部,帮助其身体重心在双脚之间转移。

(三)在滚筒上训练

患儿双手前伸,俯卧在滚筒上。

训练人员缓慢移动滚筒,使患儿随滚侗运动,当患儿手掌能触及地面垫子时即可。

(四)举扔球训练

患儿双肢适当分开站稳,双手将球上举、扔向地面,待球反弹时接住。

九、进食训练

应鼓励患儿独立进食,这对改善患儿手的灵巧性和上肢的运动能力十分有益。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进食训练最好在坐位进行。手抓握能力差的患儿,可使用辅助器具进食。

(一)半卧位进食训练

患儿取半卧位,双腿分开。

让患儿双手持物进食,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

训练人员要注意避免患儿进食时呛咳,确保吞咽安全。

(二)坐位进食训练

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带子固定身体。

训练人员将患儿一手掌向下平放,固定在桌面上,辅助患儿另一只手抓握钣勺进食。

(三)用辅助器进食训练

对于抓握有困难的患儿,可将勺把加粗,勺把粗细程度以患儿能握牢为宜。

(四)用特制杯饮水训练

可让患儿使用双柄杯子饮水,训练患儿双手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十、穿脱衣物训练

此训练是为了使患儿能够逐步做到自己穿脱衣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一)选择适合的衣服

为便于患儿自己穿脱,应选择袖口、领口宽大的衣服,最好不用扣子和拉锁,可用尼龙搭扣代替。

(二)俯卧位穿衣训练

训练人员将痉挛严重的患儿俯卧在自己的双腿上。

帮助患儿先穿上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再穿另一侧。

(三)后方辅助穿衣训练

对坐不稳的患儿,训练人员应从后方固定患儿身体和双下肢,保持其坐位稳定。

穿衣时,先穿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

脱衣时,先脱障碍较轻的一侧肢体。

(四)坐位穿衣训练

患儿坐在凳子上。

训练人员应使患儿的身体保持稳定,防止患儿从椅子上跌滑下来。

十一、洗漱和入厕训练

应尽早教会患儿进行每天的个人卫生活动,如刷牙、洗漱、便后处理及控制大小便等,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一)刷牙训练

患儿握住牙刷柄。

训练人员握住患儿手臂,协助其上下刷牙。

(二)洗脸训练

将毛由缝成套,套在患儿手上洗脸。

(三)坐便训练

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有靠背的坐便器。

(四)安全入厕

坐便器附近应设扶手,供患儿便后清洁和穿脱裤子时扶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